#Prompt Engineering

宝玉
3天前
这个提示词价值不大,是一场精心的营销,目的是为了卖课,不过这个帖子的讨论本身是有价值的。 下面的内容是 AI 辅助总结,提示词见评论: ---- (打开编辑器,泡上一杯咖啡) 朋友们,今天 Reddit r/ChatGPT 上的一个热帖,可以说是“信息量与槽点齐飞”。 起因是,一位老兄发帖宣称,自己在 2025 年“测试了 1000 多个 ChatGPT Prompt”之后,终于找到了一个“能持续击败其他所有框架”的“必胜公式”。 他将其命名为 DEPTH 方法。 在深入看社区的“花式吊打”之前,我们必须先理解这个“靶子”是什么。 什么是 DEPTH 公式? 这位老兄(下称 OP)提出的 DEPTH,是一个用于构建“超级 Prompt”的缩写框架: - D - Define Multiple Perspectives (定义多重视角):别只说“写个邮件”,而要说“你现在是三个专家:一个行为心理学家、一个直效营销文案和一个数据分析师。请你们合作……” - E - Establish Success Metrics (建立成功指标):别只说“写好点”,而要说“目标是 40% 的打开率、12% 的点击率,必须包含 3 个心理学触发点。” - P - Provide Context Layers (提供上下文):别只说“为我公司写”,而要说“背景:我们是 B2B SaaS,月费 200 刀,目标是过度劳累的创始人……” - T - Task Breakdown (任务拆解):别只说“搞个活动”,而要说“第一步:识别痛点。第二步:制造钩子。第三步:构建价值。第四步:软性 CTA。” - H - Human Feedback Loop (人类反馈闭环):别接受第一版答案,而要说“请从 1-10 分为你的回答打分... 低于 8 分的请自行改进。如果你不确定某些事实,标记为 [UNCERTAIN] 并解释原因。” OP 甚至给出了一个“战绩”:用这个方法生成的 LinkedIn 帖子,拿到了 14% 的参与度和 47 条评论。 表面上看,这套理论非常结构化、非常“专业”,对吧? 然而,当这套“屠龙术”被扔进 HN(Reddit)这个“试炼场”时,社区的反应却远非“顶礼膜拜”。这场讨论迅速演变成了对当前 Prompt Engineering 乱象的一次“集体会诊”。 我为大家提炼了三个核心的交锋点。 焦点一:公式虽好,但为何产出的还是“AI 口水话”? 这场讨论的第一个转折点,来自一位叫 FineInstruction1397 的用户。他“学以致用”,真的把 OP 那个关于“AI 取代工作”的 LinkedIn 帖子例子扔给了 ChatGPT。 结果呢?他得到了这么一段: > “ChatGPT 没在抢工作。它在抢‘借口’。 > …… > AI 不会淘汰工人——它只会淘汰浪费。 > …… > ⚡ 学习 AI 的 CEO 将取代那些不学习的。 > 你是想被取代——还是被放大?” 这……怎么说呢。 社区的反应非常直接。一位用户的评论(by jmlusiardo)一针见血:“这简直是‘不是 A,而是 B’这种 ChatGPT 陈词滥调(clichés)的大杂烩。” 另一位用户 BrooklynNets 在看到另一个类似例子后,更是火力全开:“这根本就是一堆充斥着破折号和无意义 emoji 的‘垃圾’(slop)。它就像一个 LinkedIn 帖子和一条 Instagram 字幕生下来的私生子,我的大脑已经被训练到可以自动划过这种内容了。” 这立刻引爆了讨论区的核心焦虑:为什么我们用了如此复杂、精妙的 Prompt 公式,得到的却依然是这种“一眼假”的、充满“AI 味儿”的平庸内容? OP 显然没有(或者说,回避了)回答这个问题。 焦点二:真正的“老炮儿”,是如何让 AI “说人话”的? 当 OP 的“必胜公式”被证明无法解决“AI 味儿”这个核心痛点时,真正有价值的讨论开始了。社区里的“老炮儿”们纷纷亮出了自己的“独门秘籍”。 这才是这场讨论的“金矿”所在。 秘籍一:“以毒攻毒”,用 AI 对抗 AI 用户 ophydian210 提出了一个非常“黑客”的思路: > “永远不要用同一个 AI 来生成内容和清理内容。这里面偏见太重了。 > 我会用 Gemini 2.5 或 Chat 5(编者注:指代当时的先进模型)来跑我的复杂 Prompt,然后把产出的内容,原封不动地扔给 Claude,让它来重写和润色。” 这个“套娃”策略瞬间点醒了很多人。利用不同模型之间的“偏见”差异(Bias)来进行交叉验证和“去味”,这显然比 OP 那个自嗨的“H - 反馈闭环”要高明得多。 秘籍二:“喂投”胜过“指令” OP 的方法论核心是“下指令”(Instructions)。但多位用户指出,对于“风格”和“语气”这种微妙的东西,“给例子”(Examples)远比“下指令”有效。 就像用户 Sequoia93 说的:“(高质量的)例子胜过指令。” 用户 TheOdbball 补充得更具体:“(AI 的)训练数据有问题。你必须把你自己的东西写下来,做成 Markdown 文件,喂给你的 LLM(比如放到一个写作文件夹里),然后告诉它:‘就按这个风格写,但要写得更好’。” 秘籍三:拆解“说人话”的精细指令库 用户 Rasputin_mad_monk 显然对 OP 的粗糙框架很不满。他直接甩出了自己珍藏的“自然语言指令库”,展示了什么才叫“精细活”: - 自然语言与流畅度:“像和熟人聊天一样重写这个”、“像在喝咖啡时和同事聊天一样解释这个”。 - 情感连接:“增加回复的温度,同时保持专业性”、“用更具同理心和理解力的方式重述”。 - 个性化触感:“多用‘你’和‘我们’让内容更个人化”。 - 技术平衡:“简化技术信息,但保持准确性”、“像一个专家在进行随意交谈那样解释”。 对比一下,OP 那个“建立成功指标”的指令,显得多么生硬和机械。 焦点三:这是“屠龙术”,还是一场“营销秀”? 随着讨论的深入,社区的“牛鬼蛇神”们开始扒 OP 的“底裤”。 用户 keepcalmandmoomore 发出了最强烈的质疑:“你声称‘测试’了 1000 多个 Prompt?你的测试方法是什么?你如何客观地给每一个目的都不同的 Prompt 打分?” 用户 mafudge 紧随其后:“没有公布测试方法论,就不可信。” 这时,讨论的性质变了。大家开始意识到,这可能根本不是一次诚恳的“经验分享”,而是一次精心策划的“内容营销”。 - 它有一个朗朗上口的缩写(DEPTH)。 - 它声称解决了所有人的痛点(“必胜公式”)。 - 它给出了一个(可能杜撰的)惊人战绩(“14% 参与度”)。 果不其然,当有用户问“我能不能把我糟糕的 Prompt 自动转换成你的 DEPTH 格式”时,OP(Over_Ask_7684)兴奋地回复:“当然!我已经为你创建了一个手把手的指南,快去我‘个人简介里的链接’查看吧!” 图穷匕见。 正如用户 Historical_Ad_481 的总结:“果然,最后还是个营销广告。” 我们的总结:框架是死的,人是活的 这场讨论从一个“必胜公式”开始,最后演变成了一场对“AI 时代内容创作”的深刻反思。 OP 提出的 DEPTH 框架本身有错吗?其实没错。它很好地总结了“结构化 Prompt”的精髓——即从“模糊的聊天”转向“清晰的简报(Briefing)”。 这确实是 Prompt Engineering 的第一课。 然而,社区之所以“震怒”,是因为 OP 将其包装为“终极答案”来贩卖焦虑和课程。 而 HN(Reddit)社区的集体智慧告诉我们: 1. 没有“银弹”:在“AI 味儿”和“人类创造力”的博弈中,没有一劳永逸的公式。 2. “协作”而非“指挥”:正如用户 Gabe_at_Descript 所言,真正高明的用法,是把 AI 当作“创意团队”来“协作”,而不是当作“机器”来“指挥”。 3. “验证”重于“生成”:AI 负责辅助(Assist),人类负责验证(Validate)。真正的价值核心,永远在 OP 公式里的最后一步——“H”(Human Feedback Loop),而这恰恰是 OP 最不重视、只想用 AI 自动化的环节。 归根结底,这个所谓的“DEPTH”框架,或许只达到了“深度”的表皮。而真正的深度,藏在社区那些“喂投”、“套娃”和“精细指令”的实战经验里。 你对这个 DEPTH 框架怎么看?你又有哪些让 AI “说人话”的独门技巧?不妨在评论区聊聊。
我认为,这个时代的AI-native generation(AI原住民)应该做到以下几点: 1. 日常模模糊糊地关注各家厂商的LLM model,像旧时代关注手机和汽车评测的人们一样,看看发布会,看看benchmark,第一时间迫不及待地上手用一用; 2. 脑海中模模糊糊有信息论的观念,知道LLM不是算卦,不会指望万事万物让LLM 给一个标准答案,而是对prompt engineering有个轮廓的概念,知道充分给足什么条件和规则,才能让LLM输出一个可靠的答案; 3. 相信Agentic的方法,相信AI Agent,不迷信LLM本身能力,知道LLM一口气给一个结果一定会犯错,就像一个人用口算回答一个10位乘以10位的问题一样,知道LLM有幻觉,知道LLM如何用agentic的方法去调用外部工具,一步步解决问题; 4. 日常关注AI community,包括新产品、新模型、新的问题,看见以后愿意尝试用一用,或者试着思考一下这个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; 5. 熟练使用SWE Agent(比如codex、openhands、claude code)和vibe coding工具(cursor、github copilot),模模糊糊知道工具和能力上限的轮廓,知道这些工具的作用是什么, 同时也知道作为人类如何驾驶这类工具时必须具备的品质和能力,不迷信“AI能代替程序员”,而相信“熟练vibe coding是人的技能之一”; 6. 对日常问题的搜索和学习,习惯用perplexity或者 快速提问,反复追问,而不仅仅是google,也等不及chatgpt慢悠悠的响应,明白AI时代最快、最顺手的搜索总结方法是什么; 7. 对于一个成体系的传统领域问题(比如EDA设计、传统建筑行业BIM、传统商业分析领域),模模糊糊知道如何搭建一个Agent或者workflow去自动化解决,或者提出一些新的方法,把传统问题转化成structured data,或者用AI Agent通过写程序和调用部分API来逐步解决,或者使用一些long term memory框架合理indexing, 并且看到某些中老年高管一提及“用AI解决问题”,就盲目把几千页文档和数据一股脑喂进vector database然后进行高成本query的行为,感到生理性不适。
「LLM, Agent, RL的关系」 在LLM的语境下,Agent是能理解问题,自主进行推理(Reasoning),并采取行动的系统。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非常聪明的助手,当你提出复杂问题时,它不会立即给出答案,而是会在内心进行推理和规划(Planning),再给出最终决定。 如果我们回顾prompt engineering中提高LLM Reasoning能力的方法,如Self-Consistency、Tree of Thoughts 和 ReAct,本质上都体现了强化学习(RL)中常见的规划思想: Tree of Thoughts:如同下棋时,你脑海中会形成一个思考树,一步步推演未来可能的局面,从而找到最优解。这与RL中的树搜索(Tree Search)方法完全对应,体现了明显的模型化规划(Model-based Planning)特征。 ReAct(Reasoning+Acting,推理加行动):类似于你边思考边行动,不断尝试,再根据反馈调整下一步的计划。这种推理与行动的交替模式与RL中Agent持续地感知状态(Observing)、制定策略(Policy)、采取行动(Acting)并从环境中获得反馈(Feedback)非常类似。 为什么增强LLM的Reasoning通常要使用RL方法? 尽管LLM本身已经具备强大的知识和生成能力,但它们本质上是基于“下一个词预测”的机制(Next-Word Prediction),缺乏深度的Planning能力和对未来结果的有效预测。这就像一个聪明但缺乏系统训练的人,虽然懂得很多知识,但在面对复杂决策时容易陷入短视和错误。 RL方法的加入,就像给LLM提供了一种“内心世界模型”(Internal World Model),帮助模型进行更好的内部规划: RL能帮助LLM学会评估和预测不同推理路径的可能结果,从而选择更优的路径,恰如DeepSeek R1, Kimi, o1的方法。 立一个FLAG, 把这些RL方法一个个用人话讲明白。
RichChat
8个月前